article
健康科普
健康科普

血糖监测的八个误区

发布时间:2023-08-23   查看次数:2334次

血糖监测的八个误区

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“五驾马车”中的一个重要环节,糖友都需要监测血糖,但是多糖友对于血糖监测存在一些认识误区,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、不可靠,有时甚至出现意外。以下是血糖监测中常见的八个误区,糖友们可要避免哦!

误区一:自我感觉代替血糖监测

糖友测血糖不能“跟着感觉走”。由于个体差异的关系,每个人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是有差别的,血糖高低有时与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一致。因此,自我感觉症状轻重并不能准确反映糖友血糖的真实水平。有些糖友(特别是老年糖友)尽管血糖很高,但症状却不明显,倘若这种高血糖状态一直得不到发现和有效控制,那么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。

误区二:只测空腹血糖

许多糖友存在只重视空腹血糖而忽视餐后血糖的问题。首先,在糖尿病发病之初往往是先出现餐后血糖升高,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,监测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。另外,与空腹血糖相比,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,危害更加严重。因此,糖友要根据自身情况,规划好血糖监测的时间,既要监测空腹血糖,更要监测餐后血糖。

误区三:餐后2小时血糖=饭后2小时血糖

餐后2小时血糖并不是吃完饭后两个小时的血糖,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糖友吃第一口饭算起,到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。餐后2小时血糖,能够反映糖友胰岛的功能以及当餐进食、用药量是否合适,所以餐后2小时血糖的准确性十分重要。

误区四:空腹血糖高,不加测夜间血糖

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前一天晚上降糖药用量不足所致,也可能是由于药物过量,夜间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升高所致。对于这两种情况,处理方式截然不同。前一种情况需要增加降糖药用量,后一种情况需要减少降糖药用量。因此,对于空腹血糖高的糖友,一定要加测夜间血糖(一般测量凌晨 2-3 点的血糖),以便区分究竟是哪种原因引起的空腹高血糖。

误区五:没必要测糖化血糖蛋白

空腹、餐前或餐后血糖是反应某一时间点的血糖值,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;而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近2-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,不受抽血时间、是否空腹等因素干扰。建议糖友可每三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。

误区六:检查前一天故意少吃

有些糖友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检查结果,在去医院的前一天有意识地少吃一点。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,但却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。糖友应该在检查的前一天晚上像平常一样进餐,并保持良好的睡眠。

误区七:检查前暂停使用降糖药

很多糖友误认为停用药物后进行血糖检查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。实际上,糖友无论是去医院检查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,都不应该停药。检查空腹血糖时,前一天晚上的降糖药物应当照常应用;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时,当餐的药物也应当照常应用。因为,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糖友在药物治疗情况下的血糖控制情况。擅自停药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病情,会给医生的判断造成困难,严重的会造成血糖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。

误区八:进行空腹抽血化验时,在家打完胰岛素后去医院

有些需要餐前注射胰岛素的糖友,在去医院进行某些项目的空腹抽血化验前,还和平常一样,提前注射了胰岛素,但由于要进行空腹检查,所以暂不进食。这样很容易因不能及时进餐而发生严重的低血糖,导致意外的发生。建议糖友最好将胰岛素笔带到医院,抽完血之后,立即注射胰岛素,然后吃饭。这样既不延误治疗,又可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