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莓舌、双眼结膜充血、颈部淋巴结肿痛明显、高热不退,警惕川崎病! 什么是川崎病? 川崎病是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。该病最早由1967 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报道,故命名为川崎病。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。约15%~20%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,造成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,严重的可引发冠状动脉瘤,后遗症可能比川崎病本身更可怕,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。 如何在早期识别川崎病? 1.发热,却不是“感染” 发热通常起病急,体温高达39-40℃,如没有及时治疗,高热可持续1~2周,甚至更长时间,抗生素治疗无效。 2.皮疹,不是“过敏”,也不具有传染性 此病是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发热出疹性疾病,皮疹主要发生在疾病的第1周出现,多见于躯干和四肢的近侧端,最常见的是斑丘疹、猩红热样皮疹,多型性红斑也较多见。 3.眼红,不是“红眼病” 在发热3~4天常出现双侧眼像兔子眼一样红,但没有分泌物,热退后消散。 4.口唇干红、皲裂,可不是“上火” 发热后24~48小时,可出现口唇干红、皲裂,舌乳头突起、充血,呈草莓舌、口咽部黏膜弥漫充血。 5.颈部淋巴结肿大 患儿早期脖子上多出现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,以前颈部最为显著,一般直径大于1.5 cm,表面不红,稍有压痛。 本病目前病因不明,发病机制尚不清楚,无法预防,只能做到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、规范治疗、规范随诊。 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的评估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。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儿童需要于出院后1、3、6个月、1年、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(包括体检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等)。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儿童需要根据心内科医师的要求,长期密切随访。 一审:王立鹏 二审:王 莉 三审:齐德军 撰稿:儿五科 王立鹏 编辑:张艺娴 审核:管遮嵩